您的位置: 钟日胜先进典型专题 先进事迹

危急之中一例麻醉开启援非工作

发布时间:2013-10-15 09:30 本文来源: 南宁晚报

1963年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的援外医疗工作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但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工作时面临的困难、发生的故事以及队员们的心路历程一直不为外界所了解。作为中国援外医疗队中一员,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医生钟日胜以自己2004—2006年在非洲尼日尔津德尔地区的生活、工作经历为基础,写出了一部33万字的纪实文学《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
     
从初到非洲、在非洲工作,再到遭遇非洲大饥荒、队员们的乡愁与坚持……钟日胜向读者讲述了援非工作中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25日,记者通过网络视频采访到了7月中旬再次作为中国医疗队队员前往非洲科摩罗群岛的钟日胜。对于再次赴非,钟日胜表示,他希望能用自己的技术和专长踏踏实实地为非洲人民做点事情。
 
开展工作 在陌生国度施行的首例麻醉
     
尽管心里早已经有了准备,但工作环境的恶劣还是让我大吃了一惊。最糟糕的是,手术室里完全没有配备相应的基本的抢救药品,甚至连一瓶葡萄糖注射液、一副注射器都没有见到。
                                                                                                                                                            ———
摘自《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第二章《非洲,我们来了》
   
钟日胜说,没去非洲前,他没想到那里的医疗条件会那么简陋。在津德尔医院,整个医院包括他只有两个麻醉医生,两个人就要承担整个医院的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医院的麻醉设备和麻醉药品也很匮乏,有时用完了就只能等着国内的补充,很多人一开始非常不适应。
     
可没等钟日胜适应,在交接的老队员走后的当天晚上,因为尼日尔方面的麻醉医生临时有急事请假,钟日胜就迎来了他在尼日尔施行的第一例麻醉。
     
就这样,在一个陌生、简陋的环境下,和一群肤色不同、语言不通的搭档,在不了解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情况下,钟日胜成功完成了这次麻醉,也正式开始了自己在尼日尔的工作。
     
在津德尔医院,为了在简陋的条件下把手术麻醉的风险降到最低,钟日胜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安全制度,时刻提醒自己严格遵守。我在尼日尔工作期间做了2100多例麻醉,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做了200多例,没有发生过一例麻醉意外和麻醉事故。谈到当初在尼日尔的援助工作,钟日胜充满了自豪。
     
而据尼日尔方面提供的资料,在尼日尔两年期间,钟日胜和同事们共诊治各类门诊病人3.6万多人次,抢救危重病人700多人次,施行各类手术2900多例。
     
艰苦生活 两次感染疟疾浑身难受不已
     
目前,威胁尼日尔人健康的流行病主要是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比较常见的有疟疾、艾滋病、脑膜炎、霍乱等。这些疾病,无论哪一种、搁在哪个国家都是令人为之色变的疾病,可是,在这里,却是时时刻刻威胁当地人健康、防不胜防的常见病。
                                                                                                                                                            ———
摘自《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第四章《逐渐了解尼日尔》
     
虽然援助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尼日尔的两年中,钟日胜和同伴们吃了不少苦。在尼日尔偏僻的小城,医疗队员们的生活很艰苦,常常会缺水缺电。他们一边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一边还要忍受着难以想像的孤独和寂寞。在疟疾高发地区,即使身为医生的他们也难以预防,钟日胜本人就曾两次感染此疾。
     “2005
3月,医疗队里竟然有6个人感染了疟疾。不仅发烧而且浑身打抖,忽冷忽热的,全身难受。钟日胜说,学医这么多年,疟疾在我们国内大概只在教科书上听说过,没想到,我在非洲就患了两次疟疾。它的危险性很高,还有一种疟疾是脑原性的恶性疟疾。虽然医疗队有抗疟疾的药,但不一定能对付得了这种恶性疟疾。
     
尽管如此,可尼日尔人民的淳朴善良让钟日胜很感动。有一次,他为一名爬树摔伤的小孩做了手术麻醉。一个多星期后,小孩的家人专门给他送来了一个水果。在街上,人们都会跟我们打招呼,说我们是来这里帮助他们的。钟日胜说。
     
见闻感悟 33万字纪实文学讲述援非经历
     
后来我才知道,尼日尔的这次饥荒,无论是发生范围和受灾人数都是空前的———全国共有360万人陷入危机,5岁以下儿童有四分之一因为营养不良而夭折。
                                                                                                                                                            ———
摘自《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第六章《遭遇非洲大饥荒》
     
钟日胜说,与疟疾相比,令他印象更深刻的是2005年那场使数百万人处于无粮状态的大饥荒。那年,尼日尔农业歉收,粮食匮乏,物价高涨,社会萧条凋敝,出现了大批乞丐。在那段时间里,钟日胜和同伴们常常看到人们成群结队地在市中心乞讨。
     “
那段时间,我们基本上买不到能够食用的米,面也买不到。经常饿得半夜爬起来到厨房找东西吃,也不管是不是发霉的米饭了。钟日胜说,那次大饥荒最严重的地区正是医疗队所在的津德尔地区。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到尼日尔视察,并接见了工作在饥荒一线的中国医疗队队员。当时,安南一下车就走向医疗队的医生,跟每一个人握手,并用中文跟他们说你好”“谢谢。谈到那次接见,钟日胜至今仍激动不已。
     
经历了大饥荒,克服了在异乡的寂寞烦闷,钟日胜和同伴们在工作之余也走进原始部落,对非洲原生态的部落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了给自己的援非经历留下一个记录,在回国后,钟日胜完成了这部33万字的纪实文学 《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该作品获得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这是意外之喜,也算是对医疗队工作的一个肯定吧。我只是想让大家了解援外医疗队员在遥远的异国工作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非洲。钟日胜说。
     
再赴非洲 踏踏实实地为非洲人民做点事
     
非洲的人民真的很需要中国去的医生。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踏踏实实地为非洲人民做好服务。”  
                                                                                                                                                                                                                                     ——
钟日胜    
     
背井离乡的日子本就不好过,更何况是跨越半个地球到非洲这样艰苦的地方工作,有些人也许一次也不会愿意。可曾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了两年的钟日胜,在有机会再次赴非时,还是接受了这份特殊的使命。
     “
中国的医疗援助对非洲意义很大。钟日胜说,今年7月中旬,他再次作为中国医疗队队员前往非洲科摩罗群岛,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
     
对于钟日胜的选择,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建民很支持:钟日胜是医院的业务骨干,我们相信他的工作能力,希望他爱护身体,同时发挥救死扶伤的精神,把中国医务人员良好的技术水平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李建民还表示,希望钟日胜能够在这次赴非工作期间,再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
     
与上次不同,这一次去非洲,钟日胜有了家庭的牵挂。钟日胜和妻子是在他第一次从非洲回来后结识的,如今他们的孩子还不到两岁。不过,妻子很支持他:我相信他。虽然有困难,但他一定能克服。我会尽力支持他,让他不用担心家里的事。
     “
我觉得,在非洲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钟日胜坦言,这次去科摩罗群岛,他更多了一种责任感,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能让患病的非洲人民恢复健康,当地的医务人员可以学到更多技术和经验,提高医疗水平。

责任编辑:陈璐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危急之中一例麻醉开启援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