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钟日胜先进典型专题 先进事迹

锲而不舍突破技术“时差”

发布时间:2013-10-15 09:20 本文来源: 南宁日报

锲而不舍突破技术“时差”

南宁日报 孟振兴

钟日胜在病房检查患者情况


非洲受援国的医疗卫生条件十分简陋,不少在国内行之有效的技术因为设备和药品的匮乏在这里变成了“屠龙之技”,钟日胜和队友们必须因陋就简,以精湛的医术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构建新的医疗安全体系,努力开展新的治疗项目。

但援非工作并不是钟日胜医生职业的终结——回到国内后,他又必须面对已经革新了的技术设备,努力补上在非洲数年时间内的技术“时差”。

因陋就简 营造安全手术环境

20044月,钟日胜接到上级通知,希望他能报名参加援非医疗队。在随后的准备工作中,钟日胜所能找到的关于尼日尔的全部资料打印出来都不超过一张A4纸——仅有一些国土面积、人口及气候状况的简单介绍。

“当时我对非洲的认知基本上和大家一样,虽然听到不少前辈说条件艰苦,但我总觉得援助的是一家国家级医院,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钟日胜说,当他第一次走进将要为之工作两年的津德尔省国家医院时,其恶劣的条件让他大为吃惊——简单地说,国内任意一家乡镇级卫生院都比这里好:几乎每间手术室里都只有一张手术台和一台已经年久失修的麻醉机,连国内最基本的葡萄糖注射液和一副注射器都找不到。一问才知道,这里的病人如果要做手术,自己得提前去购买葡萄糖注射液、输入管、注射器、消毒用的碘酒及胶布等必备物品。

一次,一名图布族的年轻猎人被送进了手术室——他在打猎中被同伴的弓箭误伤,带有倒钩的箭头射进了他的左肩锁骨。由于箭头刚好堵住了静脉裂口,当医生拔出箭头时,鲜血喷涌而出。

患者危在旦夕,必须立刻输血,但医院的血库根本就没有血。钟日胜立即要求病人家属多买几瓶葡萄糖注射液,但家属却说钱已经用完了。

对于一名在国内接受过严格训练的中国医生来说,这一切不啻是一场噩梦——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钟日胜要么想办法救人,要么只能眼睁睁看着年轻人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钟日胜没有犹豫,马上和做手术的队友商量,拿出1万西非法郎(约合人民币125元)给病人救急。

凭着过硬的技术,这位年轻猎手终于在中国医生的抢救下转危为安。伤势痊愈后,他带着全家人到医疗队登门致谢。

即使在最艰苦的条件下,钟日胜也要努力为患者创造最安全的手术环境——他带领尼日尔方医护人员从麻醉前的风险评估、麻醉药品器械的管理和运用以及麻醉中的监测、麻醉后的护理等方面入手,一起建立起“钟氏”工作安全制度。在尼日尔的两年时间里,钟日胜手下没有发生过一起麻醉意外和麻醉事故——这在条件如此恶劣的尼日尔堪称奇迹,要知道同为非洲国家的马维拉,其麻醉相关死亡率高达1500,多哥更是高达1150

大胆创新 填补津德尔医学空白

写稿时记者一直在犹豫:要不要用“大胆创新”这个小标题——因为这个标题算不上新奇,“大胆”也未必都是好事情。

钟日胜和队友们在受援国开展新的治疗项目,绝对配得上这个标题: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常规的诊疗工作已属不易;而面对此前当地医院从未对付过的“疑难杂症”,一旦失败,医疗队的声誉就可能因此受损。

一天,津德尔医院接诊了一个两岁的先天性脑脊膜膨出症患者,家属特地上门恳求中国医生救治。这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发育畸形的病症,手术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脑疝而导致死亡。在当地简陋的医疗条件下,尼方医生只能建议患者去首都尼亚美试一试。但这个家庭根本拿不出去尼亚美的钱,只能来求中国医生。

钟日胜马上和大家商量,几分钟后,大家作出决定:组成临时手术小组,增加人手,全力以赴做好这次手术。

胆大,心细,加上精湛的技术,他们成功了。脑脊膜膨出症手术的成功填补了津德尔医学史上的空白,在当地引起了轰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有8名脑脊膜膨出症患者从四面八方赶来向中国医生求诊,有的患者甚至来自百里之外的村庄。大胆创新取得的成果让医疗队始料未及,尼方医生也主动提出向医疗队学习。此后,医疗队又相继成功开展了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直肠癌病人的腹会阴切除术、肾切开取石术等复杂手术。为了铭记中国医生的功绩,当地相关部门把中国医生的照片制作成一张张挂历,贴在邮局、车站等公共场所。

“中国医生在这里代表最高的技术,我们是救助当地患者的最后一线希望。如果我们说放弃,患者几乎就完全失去了希望。”钟日胜说,开展新的治疗项目是对大家技术的挑战,更是对中国医生医德的检测。

“我相信,我们通过了考试。”钟日胜说。

坚持学习 突破技术“时差”

科摩罗钟日胜住处。下班之后,钟医生经常在QQ上与国内的同事聊天,“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回国后技术跟不上。”

20072月,钟日胜刚结束第一次援非工作不久,回到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两年里更新的技术和设备让钟日胜一时间不知所措。“就说我们科室,当时在用一种器官插管型喉罩,我以前听都没听说过。”钟日胜说,他终于亲身感受到了援非两年造成的技术“时差”:“两年里,我的技术没有更新,可同事们都进步得很快。我原先带的徒弟,现在反过来指点我了。”

钟日胜不能容忍自己这种“落后”的状态,他必须突破技术“时差”。

为了抓紧时间学习,钟日胜不放弃每一个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

艰辛的付出终于获得了回报。今年7月,记者到二医院采访黄燕娟时,她十分坚定地告诉我们:“钟日胜赶上了,他仍然是我们最优秀的麻醉师之一。”此后,钟日胜顺利地通过职称考评,晋级副主任医师。

“他不居功、不自傲,面对困难迎难而上。”二医院院长李建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度评价钟日胜:“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责任编辑:陈璐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锲而不舍突破技术“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