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投稿中心详细

胃癌的预警指标—胃蛋白酶原(PG)

发布时间:2021-10-29 15:58 本文来源: 核医学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结构的转变,胃癌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并居消化道疾病的首位。半数早期胃癌患者无任何症状,检出率低于5%,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胃癌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我国胃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胃癌发生的多步骤假说,即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旧称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旧称异型增生)→胃癌的病变过程已被普遍接受,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已成为最重要的始动因素,同时Hp感染目前也已经公认为是胃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胆汁反流、药物、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导致胃黏膜持续受损发展为胃癌。

目前我国发现的胃癌约90%属于进展期,5年生存率仅40% 左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由于早期胃癌病人的症状不明显以及插胃管和胃镜检查痛苦大等原因,使很多早期无症状病例仍被遗漏,因此,迫切需要一种非介入方式,能够及时、有效、并可动态检测胃部病理情况的诊疗方式,以便筛查出胃癌的高危人群去做进一步的检查。2009年8月,由卫生部疾控局颁布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一书中,明确地将PGⅠ和PGⅡ作为胃镜前检测和胃癌筛查的判断标准。

什么是PG?

胃蛋白酶原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非活性前体,免疫学上可分为两型: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II(PGII), PGI由胃底腺分泌,PGII由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和Brunner腺分泌。约1%胃蛋白酶原透入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机体中的胃黏膜腺体萎缩、破坏和胃黏膜出现破损均可引起血清胃蛋白酶原发生改变,因此在胃部感染—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展过程中,均伴随着胃蛋白酶原的变化。

检测PG的意义

随着胃病的发展,血清中PGI先升高再降低、 PGII升高后维持较高水平,这样PGI 、PGII、 PGI/PGII比值的异常会提示不同的胃病,可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进行确诊。在《中国早期胃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中,认为将“PGI≤70 μg/L且PGR(PGI与PGII比值)≤3”(不同检测产品的参考值范围不同)作为针对无症状健康人群的胃癌筛查界限值,具有较好的筛查效果。

哪些人群需要做早期胃癌筛查?

根据我国国情和胃癌流行病学,以下符合第1条和2~6中任一条者均应列为胃癌高危人群,建议以下作为筛查对象:

(1)年龄40岁以上,男女不限;

(2)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4)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核医学科  覃丽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胃癌的预警指标—胃蛋白酶原(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