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臂麻痛隐形“杀手”——胸廓出口综合征
现代社会,办公楼内时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人们的眼睛紧盯着电脑,双手趴在键盘上,一坐就是好几小时基本不动,而且坐姿不正确。长此以往,这类人群中大多会出现手臂麻木、胳膊酸痛、上肢乏力。多数人认为自己可能得了肩周炎、颈椎病、腱鞘炎、腕管综合征或者其他脊椎疾病,那可不一定,出现上述情况,还可能是患上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病——胸廓出口综合征。
1.什么是胸廓出口综合征?
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静脉在胸廓出口受压导致神经卡压、上肢淤血水肿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肩、臂及手的胀痛、麻木、无力、发凉、发红或瘀紫等,由于被误认为是颈椎病或臂丛神经损伤,常延误其治疗。
胸廓出口是指第一肋骨外侧与上纵隔内侧,上至第5颈神经之间的区域, 内含锁骨下动、静脉、胸导管、颈5-7神经根、臂丛神经、前、中斜角肌等重要结构;其中,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穿过胸廓出口到达上肢,此行程中需穿过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骨构成的斜角肌间隙、第一肋骨与锁骨间的肋锁间隙、胸肌下通道等狭窄区域;当这些区域因解剖或功能因素进一步狭窄时即挤压穿行其中的臂丛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症状;其中,以在斜角肌间隙和肋锁间隙处受压最常见。
胸廓出口综合征根据受压的组织、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以神经型最常见, 各型主要表症状现如下:
01神经型
神经支配的区肤区域疼痛、感觉异常、肌力降低、肌肉萎缩、灵活性下降。具体因卡压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其中最常见的是臂丛下干受压即颈8、胸1神经根受压,表现为前臂掌侧的麻木、感觉减退、大小鱼际萎缩;上干受压即颈5、6神经根卡压型,表现为肩、上臂、前臂桡侧的感觉、肌力下降。少数人可出现全臂丛受压型:表现为上、中、下干均有受压的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有颈肩部疼痛、不适和手麻痛,逐步出现整个上肢麻木无力。
02血管型
锁骨下动脉受压者,表现为上肢发冷、苍白、无力、疼痛、易疲劳,静脉受压者主要表现为上肢肿胀、紫红色、疼痛、手指僵硬、上肢沉重感。
03混合型
是指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脉静脉均受压或牵拉,上述两种症状均存在。另外,有些患者呈现含胸、斜颈姿势,检查时发现斜角肌、 胸小肌、 胸大肌紧张短缩。
2.治疗预防
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多种类型,无论是对于单纯的斜角肌综合征,还是臂丛卡压、血管卡压综合征,只要诊断明确,早期采取综合保守治疗常可取得较好效果。其综合保守治疗包括:手法治疗、理疗、药物、自我运动康复等。
其中,自我运动康复不仅可通过放松“出口处”紧张挛缩的肌肉缓解症状,而且还可通过改善肩胛胸廓关节的稳定性而防止其复发;同时,自我康复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等特点,因此,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运动康复在其综合治疗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胸廓出口综合症的拉伸方法如图参考:
3.注意
1、对于生理层面的胸廓出口综合症,能够暂时缓解一下症状,但不处理根本,旋即又复发;2、对于病理层面的胸廓出口综合症,也就是出现纤维化、钙化和关节增生,以及血管压迫等较严重阶段时,拉伸已经无明显效果。3、运动康复虽然是胸廓出口综合征的重要治疗方法,但需与其他方法有机结合;且需在康复医师和康复师指导下由患者自己积极主动进行;注意遵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原则,才可取得理想效果。如果病程较长,出现手部、上肢肌肉明显萎缩、感觉明显异常,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4三个方法可进行自我保健
预防胸廓出口综合征,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自我保健。
1、控制使用鼠标的时间。每天大部分时间与电脑为伴的职业人群,一定要控制每天使用鼠标的时间,并注意更换不同的手姿,应让屏幕处于视线水平或稍低,文件应放在文件夹上,必要时可用手腕托架。
2、头部不要前倾,上身挺直,不要低头。每隔0.5—1小时,应该站起来休息一下,甩甩手、按摩和伸手指,做一做握拳和放松动作,使手部的各关节都能得到放松。
3、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势。不论工作或休息,都应该注意手和手腕的姿势,要尽量保持手腕伸直,不要弯曲,但也不要过度伸展。改善不良姿势可使肋锁间隙扩大及臂丛神经松弛。职业人群应尽量将工作环境搞得舒适些,使上肢关节不要过分用力。伏案工作时应把椅子调整到最舒适的高度,坐下时双脚正好能平放在地面。
胸廓出口综合征如如不得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病情会逐步加重,对患者生活、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予以重视。(创伤手外科 马庭芝)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