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投稿中心详细

小手术大效果,胃间质瘤新治疗——内镜下黏膜剥脱术

发布时间:2024-01-03 19:25 本文来源: 消化内科

近日,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团队通过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为患者李爷爷切除大小约2.5cmX2.0cm胃间质瘤,通过ESD术可完整地切除病变,不留疤,不开刀,且保留整个胃的结构和功能。

患者李爷爷,男,74岁,因在当地查胃镜提示胃体粘膜隆起(粘膜下肿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为行内镜下微创治疗来我院消化内科住院。入院后完善血生化、超声胃镜和上腹部增强CT等检查,超声胃镜:胃体对应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呈低回声,回声均,截面大小2.5cmX2.0cm,余层次清晰可见。上腹CT增强:1.胃体实性占位,考虑良性肿瘤,间质瘤(低危)可能大。经消化内科陆才金主任医师团队讨论后,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采用内镜下微创手术ESD为患者切除胃间质瘤。

麻醉科黄华庚副主任医师团队和消化内科护士团队的配合下,于2023年12月14日行ESD术,胃体上部大弯近后壁见一粘膜下隆起病变,大小约2.5X2.0cm,呈半球型,表面光滑,于肿物周边粘膜行粘膜下注射含亚甲蓝溶液将粘膜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用DUAL刀沿肿物周边环形将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切开,暴露出粘膜下肿物,粘膜下肿物呈乳白色,肿物表面富含有血管,继续用DUAL刀和IT刀充分剥离肿物,剥离质肿物底部时观察已能看到腹腔内大网膜脂肪组织,将肿物向腔内翻转后,沿肿物浆膜层继续剥离后将肿物完整切除。随后用金属钛夹和尼龙绳封闭创面,标本送病理。患者术后无腹痛、出血、穿孔不适,术后24小时进食,6天后出院。术后病理:ESD病理:(胃体) 胃肠间质瘤,梭形细胞型;未见出血、坏死。原发GIST术后危险度分级:低级。 肿瘤组织免疫组化:EMA(-),Vimentin(+),CD117(+++,弥漫),DOG1(+,弥漫),CD34(+,弥漫),S-100(-),Actin(-),Calponin(+),Bcl-2(+,弥漫),Desmin(-),SMA(-),Ki-67(+,<2%);特染ag、pas未见特殊。

陆才金主任介绍,胃间质瘤是一种生长在胃黏膜下层的肿瘤,通常表现为良性肿瘤。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传统手术治疗常常面临较大的挑战,术后恢复慢,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因此,急需一种能够更精准、更安全地治疗胃间质瘤的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逐渐在胃间质瘤的治疗中崭露头角。

ESD,微创时代的救星:小而精准: ESD通过内镜操作,就像医生在肚子里打“微型战争”,精准地将肿瘤切除,保留了尽可能多的健康组织。远离大手术: 相比传统开腹手术,ESD只需要在患者体表上做一个小小的切口,就能完成整个手术。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手术负担。术后轻松: 由于创口小,术后疼痛感明显减轻,患者更容易接受治疗,康复速度也更快。

实例看ESD的神奇:我们有幸回访了几位接受ESD治疗的患者,他们的故事让人感慨不已。张女士、王奶奶、陈叔叔等均是胃间质瘤患者,通过ESD手术,他几乎没有感觉到什么痛苦,术后1-2天就可以正常进食,且不开刀、不留疤。而传统手术可能需要一个星期以上的康复时间,这让患者对ESD赞不绝口。

患者接受度高: ESD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治疗方式,不仅术后痛苦小,而且患者的心理负担也相对轻松,更容易被接受。

医疗资源优化: ESD无需大规模手术团队,减轻了医疗资源的压力,也使得更多患者能够受益。

ESD,小手术却有大作为,正在为胃间质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未来,我们期待ESD在医学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为更多患者带去健康和幸福。(消化内科 梁梓宇

图片 4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小手术大效果,胃间质瘤新治疗——内镜下黏膜剥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