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媒体聚焦详细

“绿城公益文学讲堂”越来越精彩--钟日胜变身“文学导师”漫谈纪实文学

发布时间:2015-09-28 09:40 本文来源: 互联网

钟日胜(右二)向读者赠送《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
莫俊 摄

如何挖掘纪实文学的题材?创作纪实文学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在8月8日举办的 “绿城公益文学讲堂”第三讲《纪实文学创作漫谈》上,南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报告学会会员钟日胜变身“文学导师”,从选题的意义和策划、真实性、文学性、细节的重要性等方面,跟大家一起分享纪实文学创作的心得和体会。

纪实文学要发掘好题材

凭借《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获得第十届骏马奖的麻醉师钟日胜,不是文学科班出身,也没有接受过系统文学创作教育,他的讲座没有长篇大论的文学理论,而是具有一定“私人化”色彩,但由于有着大量的“实战”经验以及穿插援非时见闻,整个讲座十分有趣。

据了解,《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是我国第一部反映中国医生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经历的纪实作品,不仅让读者看到了援非医生工作的艰难、中非传统友谊的源远流长,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深切的生命思考与浓重的人文情怀。能创作这样一部作品,钟日胜表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他说:“援非医疗题材对我来说虽然是得天独厚,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中国援非医疗工作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此前中国医疗队员在非洲工作和生活经历并未以纪实的形式记录下来。”钟日胜认为,要把自己的经历放到时代的大背景下思考,“你去同个地方(非洲)再多次,你经历再多的东西,只要你不思考,你仍旧写不出东西。”

钟日胜还以《中国新生代的农民工》为例,说明在时代大背景下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的新动态。他表示,“农民工”题材已经写“滥”了,但这本书着眼点是“新生代”的农民工,他们在经历了城市的繁华后不愿再回到农村,但他们又是被城市边缘化的一群人,他们迷茫、焦虑,这是需要表现出来的。

创作强调真实性和细节

发掘好题材是纪实文学的第一步。纪实文学行文不需要太多的文学修饰和华丽辞藻,但强调真实性,“部分不真实就等于削弱了整部作品的真实性,就容易被人抓到把柄,容易惹官司”,作者需要反复考证、调查。

钟日胜开玩笑道:“即使《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不够真实,非洲人民也不可能和我打官司,因为他们不懂中文啊。”一席话引起全场大笑。钟日胜话锋一转:“但和我一起援非的同行有十几人啊,如果我乱写,他们就会告我。”同时,钟日胜表示《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中有两个人物是虚构的,“因为现实的黑暗无法赤裸裸地写出,需要转嫁到这两个人身上,这样可以避免吃官司”。

钟日胜推崇一部纪实作品,是英国作家威尔·福勒创作的《最漫长的一天:诺曼底登陆》,这部作品用大量细节,生动再现了诺曼底登陆头24小时内上演的震撼人心的历史画卷。他举例书中一段对隆美尔办公室细节描写让他至今难忘,“办公室里没有家人的照片,更没有纪念品,甚至没有地图。他可以随时走出房间,一丝痕迹也不留下——这样的描写给人震撼的感觉”。

“《最漫长的一天:诺曼底登陆》创作时间长达10年,仅书里的一段人物心理描写,作者就翻阅了200家报纸寻找线索,采访了300个对象。”钟日胜如是说,“细节是重要的力量,细节不是所有材料的堆砌,是对生活的捕捉,是知识的积累,是对现实的思考。”

转载自《南宁日报》第3版 本报记者莫俊 实习生杨淑华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绿城公益文学讲堂”越来越精彩--钟日胜变身“文学导师”漫谈纪实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