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咱们测准了吗?
通常,我们到一个成熟、健康的菜市场,都可以看见在显著位置安置一个公平秤,以方便市民复秤采买的物品,对短斤少两进行维权。那么,怎么让市民相信这个公平秤呢?又怎么让商贩心服口服呢?因此,要想让公平秤“公平”,就得有专人管理,除了防止公平秤被盗或损坏之外,还要一个关键动作,那就是要经常检验和校准公平秤是否准确,有问题的要及时维修。只有这样,公平秤才能真正起到“裁判员”和“监督员”的作用,共同维护一个公平、和谐、诚信的购物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我们实验室大多数定量检测的工作,跟“秤”东西有些相似,只不过是这样一个角色换位和流程处理:首先,那杆“秤”就相当于我们用来做检验的仪器和配套试剂;市民就相当于来护士站抽血检验的病人,然后,我们检验专业技术人员,把病人的血样,用专门的检验仪器进行检测,发出报告给病人,然后,病人便拿着这张报告单去看医生、开处方、取药。人们或许会问:你们医学的东西太专业了,设备太先进了,我们看不懂,更不能拿到“公平秤”上秤,但是,凭什么说你们的检验报告就一定是准的呢?
其实,要得到一份可以信得过的检验结果单,实验室检验人员和病人心情是一样,都是迫切的,甚至在相对封闭的实验室里,检验员有时是焦虑的。因为,在检验报告单上有检验者的姓名和检验时间,也就意味着他必须为这张报告单担负日后可能发生的医疗纠纷担责任;而病人拿着这张报告单看医生,抓药,吃药,他最怕的是吃错药,吃错了药量。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把检验结果测准了呢?这个质量保证的环节很多,病人的血样本合格,仪器运行状态,试剂储存条件,操作人员熟练程度,甚至实验室温湿度等等,都对检验结果的真实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有两个办法最能体现检验质量:一个是实验室内部自我质量监控;另一个是每年参加行业质量管理机构的盲样考核。
自我质量监控是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专业术语是“室内质控”。就是每天开仪器都先检验两个已知浓度的质控品,也就是说“公平秤”已经称量过的,这两个质控品检出的结果跟标出来的数值相差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允许误差控制在5%以下),那么,当天的仪器和试剂是可信、可用的,超出允许误差范围,必须仪器调试,找到原因,纠正误差后才能开始一天的检验工作。如此往复,每天、每月、每年积累下来的数据,还可以逐项分析和评价实验室总体质量把控情况呢。
行业质量管理机构考核是实验室间质量考评,由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每年两次盲样考核,简称“室间质评”。所谓“盲样”,就是我们收到临床检验中心的样本,里面含有多少糖化血红蛋白的量只有他们知道,我们实验室不知道,把盲样当做病人的血样上机检测,得到的检验结果报告给检验中心,同时,还要上报近3个月的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的数据,由他们来比对,评判,给出考核成绩,并颁发合格证书。
这些质量监控工作,病人和医生都是看不到的,但是,我们医院核医学科实验室通过以上质量控制流程出具的报告单,你可以相信了吗?当然,有些病人患有遗传性血液病、继发性的溶血性贫血、较严重的肝病、吃一些药等,或多或少会对检测的真值带来干扰,这些干扰,需要医生结合病人的情况做出判断,择期复查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可信的。(核医学科 马南花)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