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HP,危害大大
HP形态
近日,有多位患友到病房咨询,医生,什么是HP?HP感染危害大不大?能否治疗?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1893年,意大利病理学家Bizzozero首次报告在哺乳动物胃内发现螺旋形微生物,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巴里·马歇尔(Barry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 Warren)关于它的研究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据研究发现,目前我国有超过50%,约7亿人感染了此病菌。HP感染居具有可传染性,主要通过唾液、粪便传染,接吻、共餐、共用牙具等都有可能中招。在我国,青壮年的HP感染率为30%左右,50岁以上的人群中感染率为50%~80%,在胃溃疡患者中HP检出率高达几乎为80%,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的HP感染率高达90%~100%;萎缩性胃炎患者检出率更高达90%。HP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HP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因此,如果有家人确诊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他人应特别注意。
HP经口进入胃内,部分被胃酸杀灭,部分附着胃窦部黏液层,依靠其鞭毛穿过黏液层,定居于黏液底层与胃窦粘膜上皮细胞表面,避免胃酸的杀菌作用和机体的免疫清除。HP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可中和反渗入粘液内的胃酸,使感染慢性化。HP产生的氨和空泡毒素导致细胞损伤,促进上皮细胞释放炎症介质,炎症的反应迁移及加重,进而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等。HP感染引起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口臭、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等疾病。
因此,HP感染率高,传染性大,致病力强,及早发现HP感染者,及时而有效地根除HP,可以治愈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多种疾病,对预防和控制胃癌有重大意义。(消化内科 梁梓宇)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