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采集注意事项
1.采血时间
研究表明,细菌大量入血的时间为患者寒颤发热前1小时,因此最佳的采血时间在寒颤和发热初起前30分钟-1小时,应同时(或间隔30分钟-1小时)采集2-3套血培养,只有在怀疑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它血管内感染(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时,才有必要间隔较长时间多次采集血培养。
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血,对已经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最好在下次用药前采集。
2.血培养采血量
对于成人,采血量在2-30 ml时致病菌的检测与血量成正比,虽然采血量增长至40 ml(甚至更高)时血培养阳性率仍在提高,但已经不再与采血量成正比,因此我们建议每瓶采血量8-10ml。对于婴幼儿,采血量不应超过患儿总血量的1%,每瓶不少于2ml。
3.血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间的分配
通常情况下如采用蝶翼针采集或直针真空采血,需氧瓶应为第一瓶;如采用注射器采集时,厌氧瓶应为第一瓶。如果采血量低于推荐血量,则应将血标本先注入需氧瓶,再将剩余血液注入厌氧瓶(不少于5ml)。如果仅做需氧培养,每套培养应使用2个需氧瓶并保证有足够的血量。
4.皮肤消毒以避免污染
为减少皮肤菌群对血培养的污染,应对静脉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
5.血培养采集
血标本采集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从静脉采血。留置导管血通常比静脉穿刺血培养污染率高。若分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应在采集导管血的同时,静脉穿刺采集外周血进行对比。如果从静脉管道采血,不需要弃去开始段的血液,也不需要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管道以消除抗凝剂,因为其抗菌作用通常可以被培养基有效稀释消除。
静脉穿刺点选定后,去除血培养瓶的瓶帽,使用70%异丙醇消毒待干,然后再对静脉穿刺点消毒,先使用70%异丙醇消毒,自然干燥后,再使用相应消毒剂作用足够时间。采血人员除非佩戴无菌手套,在患者皮肤消毒后不得触碰其静脉。血液注入血培养瓶前更换针头对于污染率的减少作用甚微,且易引发针刺伤。血标本注入血培养瓶后应轻轻翻转数次,以免凝血。
6.血培养的运输
血培养瓶应在2小时内送至实验室,延迟上机会延缓甚至阻碍病原菌生长。培养瓶在室温仅能存放数小时。切忌将培养瓶冷藏或冷冻,冷藏或冷冻会导致部分病原菌死亡,冷冻可能导致培养瓶破裂。(重症医学科王凤莲)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