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科普健康宣教详细

久坐久卧,小心下肢血栓来袭

发布时间:2018-11-27 09:20 本文来源: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坐月子”小腿却“栓”住了

张女士刚生产完两个星期,正是坐月子的时候,却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了。原来张女士听信老一辈人的观念,坐月子期间一直卧床休息,很少下床活动,两个星期后就发现右下肢有胀痛感,来医院接受下肢血管彩超检查,检查结果显示张女士的右下肢静脉出现血栓。她必需绝对卧床,并接受抗凝治疗,否则随时有发生肺栓塞的风险。就这样张女士不仅不能母乳喂养,且足足在医院躺了两周才能出院,让她苦不堪言。

小血栓为何这么可怕?

下肢静脉形成血栓后,典型的表现是患侧下肢肿胀、疼痛,但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因下肢活动等原因随时脱落,栓子随静脉血流回到右心室,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塞肺动脉而形成肺栓塞,造成病人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有统计显示,约有10%的住院病人死亡原因为肺栓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猝死的患者中,肺栓塞占50%,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在发作30分钟内死亡。这就是小血栓会有大风险的原因所在。

谁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有三个主要因素。

一是血管壁损伤,血管有损伤时,机体出于自我保护,在血小板的作用下,损伤处就会发生凝血,增加血栓的风险。因此创伤(骨折)病人、外科手术病人,或有静脉穿刺置管的病人都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二是血液高凝状态。以前有过下肢静脉血栓、正在服用口服避孕药或正接受雌激素替代疗法人群、孕妇,以及癌症患者,血液多处于高凝状态,也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

三是血流缓慢、淤滞。烧伤患者、癌症患者、肥胖人群,以及心衰、心梗、脑卒中患者都是高危人群。

卧床第二天就要开始干预

一旦发生肺栓塞,救治难度非常大,因此,高危人群应尽早采取措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一般建议,手术后6-12小时后、住院高危患者第二天就要开始干预。干预的措施包括一般干预,如要求患者尽量主动活动下肢,对于不能主动活动的,可以在家人的帮助下被动活动,另外还要多喝水,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此外还可以用物理的方法进行干预。如可以让患者穿戴弹力袜或使用压力梯度抗血栓泵,它们的原理都是通过机械或电子加压的方法,帮助下肢血液回流。

必要时根据相关血栓诊治指南意见,给予药物干预,如抗凝血药物等。这里要提醒的是,肺栓塞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咯血、心悸、晕厥等。由于中老年肺栓塞患者多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加之呼吸困难及气短等症状多发生在活动后,所以很容易被误诊为冠心病、肺心病等原发病的加重。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因此,发现疑似症状,尤其是出现不明原因或突发的呼吸困难时,需排除肺栓塞的可能。(胸心血管外科 唐江红)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久坐久卧,小心下肢血栓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