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过后 小心这些疾病
挺过了一波洪水,更要警惕可能随之而来的疾病。洪灾极易造成传染病疫情的流行,而一些多年不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疫病,也可能由于洪水泛滥而发病增加。肠道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伤寒、霍乱、感染性腹泻、甲型肝炎等。洪水中夹杂有大量污染物,如垃圾甚至粪便,洪水期间,水源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食物、瓜果、蔬菜等也很容易受到污染。如果水和食物处理不当,就很容易感染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畏寒、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感(一种肛门坠胀感,总想解大便,但解不出来);霍乱是以大量的水样便为主;伤寒则表现为持续高热、肝脾肿大和玫瑰疹;甲型肝炎表现为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厌油,部分患者还出现黄疸。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很可能是患上了肠道传染病。
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是通过人体接触而感染。最常见的是传染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原体可以是细菌,也可以是病毒,一般通过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等而感染。患病后眼睛出现畏光、红、烧灼感、疼痛、流泪等。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遭遇洪灾后需要重点防范的接触类传染病,湖南也是钩体病的高发省份。猪、狗、鼠类等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带菌的尿液污染水源,由于钩体具有很强的侵袭力,通过皮肤、眼结膜、鼻或口腔粘膜侵入人体,迅速进入血流繁殖,引起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剧烈的腓肠肌(小腿)疼痛、眼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而在洞庭湖流域、沅江流域等血吸虫流行的地区,还要预防急性血吸虫病,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腹泻、肝脾肿大等。另一个需要防范的是流行性出血热。今年我省的出血热病例明显增加,这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可以通过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排泄物而被感染。临床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媒类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苍蝇、蚊子等昆虫。洪水过后经常会造成灾区垃圾废物的堆积,高温高湿的环境会造成病媒昆虫的迅速繁殖。苍蝇也是肠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及易散播病原菌污染食物。蚊子是疟疾、登革热的传播媒介,虽然湖南省的原发病例很少,但蚊虫的大量滋生有可能使发病人数增加。感染疟疾后表现为畏寒、寒战、高热、出汗、贫血,俗称“打摆子”。而登革热则表现为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高压氧科 俞宁)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