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前储存式自体输血:自己为自己备血
术前备血是手术不可缺少的安全保障。自从199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以来,我国开始提倡并指导有需要的择期手术患者选择自体输血。2009年9月,国家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卫办医政[2009]15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要“积极促进自体血回输和自身储血技术的应用,促进临床节约用血”。
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人对自体输血这个概念还很陌生。
那么,什么是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就是在患者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者在手术过程中失血回收的血液,一般适合择期手术的病人。自体输血不仅可以节约用血,也是目前最安全的输血方式之一。
我院输血科开展的储存式自体输血多年。储存式自体输血,就是在手术前患者进行血液采集(全血或成分血)、保存,在手术中或术后适当的时间进行回输给患者。
案例
胃肠外科患者,57岁,因“反复解稀烂便2月,加重1周”入院。诊断:直肠高分化腺癌,不完全性肠梗阻。拟择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因术前要为患者备血,考虑到该患者属于择期手术,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41g/L,经输血科医生访视患者并进行评估,认为该患者可以采用储存式自体输血,自己为自己备血,更有利于患者的输血安全。
经手术医生评估,该手术术前备血红细胞2U即可,用血量少,因此输血科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术前给患者采集了400ml的全血,再制备成2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50ml新鲜冰冻血浆,并分别保存于专用的储血冰箱。
患者术中出血约600ml,术中予回输了术前储存的自体血,术后复查血红蛋白130g/L。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没有出现患者及家属所担心的贫血、伤口愈合不良等情况。
储存式自体输血的方式
根据患者手术需要的血量及身体条件分为两种方式:
(一)自体全血
使用专用采血袋直接采集全血,采集量为300-400ml。根据需要,再将全血离心制备成悬浮红细胞及新鲜冰冻血浆。(300ml全血可制备成1.5U悬浮红细胞+200ml新鲜冰冻血浆,400ml全血可制备成2U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250ml新鲜冰冻血浆。
适用于:
1、腔镜手术,或出血量不多的手术,但仍需申请手术备血保障术中安全。
2、费用便宜,采集400ml自体全血,仅需165元。
(二)单采自体红细胞: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出需要的红细胞300-400ml,其他不需要的血液成分回输给患者。
优点:
1、安全高效:全程慢速采血,边采集边回输平均90min循环采集1500ml全血。
2、足量储备:一次采集大量浓缩红细胞和自体血小板1人份,间隔一周可再采。
3、降低风险:避免血源性传染性疾病,显著减轻或减少献血反应,无不良影响。
4、节省费用:异体血液紧缺昂贵,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自体输血主要有哪些优势?
1.最大的优势就是安全。可以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
2.不需检测血型和交叉配合试验,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抗体抗原免疫反应所致的溶血、发热和过敏反应。
3.可以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
4.刺激骨髓造血能力,促进红细胞再生。
5.自体输血可以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同时也可以解决特殊群体输血(如稀有血型患者、宗教信仰而拒绝使用他人血液的患者、血液供应困难地区的患者等),尤其对一时无法获得同型血的稀有血型患者也是唯一血液来源。
储存式自体输血有哪些适应证?
1)患者一般情况良好,血红蛋白≥110g/L(孕妇≥100g/L),白细胞计数:3~10×109/L,血小板计数≥100×109/L,行择期手术;
2)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细菌感染;
3)无严重献血反应史及迟发性昏厥史;
4)无活动性癫痫、凝血功能障碍、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5)无肿瘤骨转移及近期放、化疗史。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