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投稿中心详细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

发布时间:2022-09-27 23:51 本文来源: 康复医学科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长时间保持坐姿不良的姿势,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患者的年龄也不断年轻化。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方案,术后患者仍然需要系统有效的康复训练以消除疼痛以及预防粘连、增强脊柱稳定性、巩固手术效果。

1.(术后1~2)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的背伸、跖屈,每个动作进行 10 s,两足交替为 1 次,每组 20 次,每天 3 组)。作用:防止因疼痛长期卧床导致的跟腱挛缩以及踝关节僵硬。

图片 4

2.(术后3~5)主动屈髋屈膝以及抱膝,每个动作进行 10 s,两膝交替为 1 次,每组 20 次,每天 3 组。作用:为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膝关节僵硬,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图片 5

3.(术后1周内)直腿抬高训练(每次维持 15 s,两腿交替为 1 次,每组 10 次,每天 3 组)。

作用:为了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以及增加肌肉耐力。注意事项:初次抬高从离床板 30°开始,后期可视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维持的时间和练习的时间。

图片 6

4.(术后1~2)仰卧位“五点支撑法”: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然后缓慢放下,20次/组,3组/日。作用:通过核心肌群训练的实施可以增强核心肌群肌肉力量,提高患者腰腹部肌肉感觉能力,并且减轻脊椎和背部压力,促进肌肉功能的恢复并增强核心肌肉对脊柱稳定性的保护。注意事项:早期训练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宜,抬起高度不宜过高。

图片 7

5.(术后3周)“猫狗式” :把背部拱起到最大程度,吸气将脊柱下到最低点,呼气向上,重复完成。每组6~10次,每次2组,早晚各1组。作用:核心肌群训练对促进神经组织的修复有利,同时可改善肌肉组织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因子的吸收进而减轻术后疼痛。注意事项:早期训练以腰部有微微酸胀感为宜。

图片 8

图片 9

6.(术后5)俯卧位“飞燕点水法”: 趴在床上双腿并拢,腹部紧贴床面,头和脚渐渐翘起,双臂自然后背成飞燕状,以腰部有微微酸胀感为宜,保持3~5秒,放松复原,重复此动作5~7次,早晚各一次。作用:核心肌群作为稳定腰椎的重要肌群,其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背肌群、腹肌群、骨盆底肌及下肢肌肉群等,主要发挥着维持脊椎稳定性的作用,而进行核心肌群训练,能够有效增加腰椎的支撑能力和躯干的耐力。注意事项:早期训练以腰部有微微酸胀感为宜,翘起高度不宜过高。

图片 10

7.(术后6周)平板支撑:双肘弯曲支撑在地面上,肩膀和肘关节垂直于床面,双脚踩在床上,身体离开床面,躯干伸直,头部、肩部、胯部和踝部保持在同一平面,腹肌收紧,盆底肌收紧,每组保持20秒,每次训练2组,每天2次。作用:有效的帮助锻炼腿部肌肉,增加下肢力量,使人体的平衡感增强。注意事项:早期训练时间不宜过长。后期可视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维持的时间和练习的时间。

图片 1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还要注意,在运动或工作前要做好腰部的准备活动,使肌肉灵活起来起到保护作用。抬东西时要下蹲的姿势,用腿部的力量将东西抬起来,以免造成腰部损伤。

以上几个训练动作建议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参考资料:

1.《核心肌群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作者:胡广倩

作者机构:471000 洛阳,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脊柱外科

出版物刊名:山西医药杂志年卷期:2022年4月第51卷第8期

2.《系统康复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离床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韦明敏 曹玮

作者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浦口分院 南京 211800

出版物刊名:当代护士年卷期:2022年6月第29卷第18期(下旬刊)

康复医学科 李嘉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