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脑健康,谨慎大脑“炸弹”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在我们日常生活及临床表现上,其中基底节区脑出血作为脑出血的一种常见类型,其高发性与危害性不容忽视。
一、什么是基底节区出血?
基底节区脑出血,顾名思义,是指位于大脑基底节区域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组织或脑室系统的病理过程。基底节是大脑中负责运动、情感调节、认知功能等多个重要神经通路的交汇点,当这一区域的血管发生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组织时,就发生了基底节区出血。此病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可能对患者的生活造成深远影响。
作为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的一种,常见于60岁以上的男性,冬春季发病率较高。这类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至30%,其急性期死亡率和致残率高达30%至40%。其中,基底节出血占据全部脑出血的70%,特别是壳核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主要病因包括高血压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
二、基底节区出血的成因
1. 高血压: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是基底节区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使血管壁承受过高压力,易于发生微小动脉瘤或破裂。
2. 血管畸形:如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等先天性或后天性血管异常,可增加出血风险。
3. 动脉硬化: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减弱,加之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管破裂可能。
4. 情绪波动与劳累:剧烈的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诱发血压急剧升高,成为出血的导火索。
病理与生理表现
脑出血后,血肿形成会导致脑组织水肿,进而引起颅内压升高。当颅内压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形成脑疝,危及患者生命。特别是70%的脑出血发生在基底节区的壳核及内囊区,这些区域的出血对神经功能的影响尤为严重。
四、基底节区出血的症状
1. 突发头痛:剧烈且难以忍受的头痛,常伴恶心呕吐。
2.典型表现——“三偏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缺失和偏盲
3.语言障碍:表现为说话不清、词不达意或无法理解他人言语。
4.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程度不等。
不同脑叶出血的临床表现各异:顶叶出血可出现对侧感觉障碍和手部运用障碍;颞叶出血则可能导致言语障碍和偏盲;枕叶出血表现为对侧偏盲;额叶出血则伴有额部头痛和对侧轻瘫。
辅助检查
确诊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是CT,它能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明确血肿的部位、大小和形态,并判断是否破入脑室。MRI检查则有助于发现CT难以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以及分辨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
四、预防与治疗
预防:
1.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保持血压稳定。
2.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盐分摄入,适量运动,避免肥胖。
3. 情绪管理: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
4. 定期体检:特别是中老年人群及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者,应定期进行脑血管相关检查。
治疗:
一旦发生基底节区出血,应立即就医,争取最佳救治时间。
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出血量而定。出血量小于30ml时,可考虑内科保守治疗;出血量大于30ml时,则需外科手术干预。
治疗原则包括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再出血、减轻脑组织损伤及修复脑神经等。
康复期注重功能锻炼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全面恢复。
五、结语
基底节区出血虽然来势汹汹,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治疗及积极的康复,我们可以有效减轻其危害,甚至避免悲剧的发生。让我们携手行动,提高健康意识,共同守护大脑健康,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神经外科 李林玉)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