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发现“早搏”,心脏会出问题吗?
“早搏”是很多身体健康的朋友在体检的心电图报告上会发现这样的结论,这是心脏出了问题吗?
什么是早搏?
早搏的全称是心脏过早搏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主导,称之为窦性心律或正常心律。如果窦房结以外的心房内、房室结及其周围或心室内的任何一点发出的一个过早的激动所造成心脏的提早的搏动,即称之为早搏。通俗来讲就是在正常的心跳节律中,突然出现“抢拍”,提早跳了一下,之后会有一个代偿间歇,“空一拍”才接着心跳,感觉上人们经常形容心脏像是“咯噔”一下。心电图报告上经常会给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室性早搏的结论,这主要是根据早搏发生的部位进行的细分。
偶尔发生早搏,心脏会出问题吗?
中华医学会发布的《早搏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指出:几乎所有的心脏疾病患者和90%的健康人群均可出现早搏。临床上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早搏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有器质性的心脏病患者,比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其次,早搏亦可见于药物中毒或者血钾过低的患者。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是对心脏的机械刺激,亦可诱发早搏。早搏的患者可以无症状,也可以有心悸或心跳暂停的感觉。频发的早搏可以导致乏力、头晕等症状,原有心脏病的患者可以因此而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甚至猝死。
怎样诊断早搏?
早搏分为偶发和频发,正常人一天的心跳在8万~10万次,大部分人的早搏数量不是特别多,24小时不超过720次,没什么症状,本身也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并不需要特别的治疗,大部分早搏为功能性的,不会对心脏造成损害。
体检发现早搏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吗?
体检发现早搏先不要恐慌,大多数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果既往没有基础心脏疾病,可以把早搏当作心脏向你发出的健康提示,注意调节精神压力和工作强度。当与早搏相关的心悸、心跳不齐等症状明显,自身又有基础心脏疾病时,体检发现早搏后,为了更全面了解早搏的情况,可以完善一份动态心电图(holter)和心脏超声检查,动态心电图是一个小盒子连接电极,挂在身上记录你一天的心律情况,而心脏超声可明确心脏器质性病变情况。
早搏达到多少次才算严重?需要治疗
对于病理性早搏,应高度重视,及早上医院作心电图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首先纠正诱因,治疗原发病,然后考虑抗心律失常治疗。如果室性早搏数量比较多(多于5000个/天),或者患者有频发发生的心慌,头晕不适,对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这种情况就需要积极治疗。这些患者,在体检中发现室早,做动态心电图发现室早非常多,24小时在1万甚至2万次以上(可占到每日心跳总数的10%以上),虽然自己没有觉得什么明显的不适,但仍应当积极就医,因为如果室早的数量过多,会使心脏负荷增加,长期会造成心力衰竭的可能。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详细记录早搏发生的多少,发生的规律,治疗效果等。如果早搏数超过总心率的1%,早搏成对、连串出现,心功能还不好,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基础,那么早搏可能会诱发心脏骤停等恶性意外发生。当早搏每天多于1万次,就有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等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可能,需要积极治疗。因此早搏是不是严重,危险性高不高,与早搏数量和心脏基础情况有密切关系。
早搏有哪些治疗方法?
频发性早搏,尤其在心脏病基础上可能演变为严重心律紊乱,或可能导致心绞痛与心力衰竭的,应注意治疗。可以缓解早搏的药物很多,室性早搏的传统治疗方法是药物保守治疗,特发性患者(即无器质性心脏病因素)的药物选择稍多,如倍他乐克、异搏定、乙胺碘呋酮等,这些药物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治疗应有耐心,不要频繁地换药。
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早搏,或是患者无法耐受药物的副作用或室早症状,可做射频消融治疗,大部分病人可获根治。目前认为,在24小时之内室性早搏次数超过1万次,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时,也可以考虑导管射频消融手术。射频消融这种微创介入手术可以根治室性早搏,并且创伤小,手术较安全。
日常有哪些注意事项?
1、减轻精神压力:多数的早搏与焦虑、紧张等情绪密切相关,而精神压力往往还会带来失眠等问题,从而诱发早搏或进一步加重原有的心脏早搏问题。
2、避免过度劳累:疲劳也是早搏的常见诱因之一,年轻人占比很大。曾有新闻报道,9岁小学生开学前,赶暑假作业太疲劳,24小时内心脏早搏30000多次。因此,要保证睡眠充足,要成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能更好地保护心律平稳健康。
3、合理运动:运动并不是早搏的禁忌,大部分早搏是生理性早搏,平时无症状,也无其他不适,可以正常进行运动且鼓励运动,跑步、游泳、打球、爬山等等都可以。但如果明显感觉早搏发作时,应立即停止运动。
4、茶和咖啡因人而异:过去很多建议都劝有心律失常人群放弃茶和咖啡,然而 2015 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提示:咖啡、茶和巧克力摄入与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无相关性[2]。含咖啡因食物不等于咖啡,有早搏的人是否能喝咖啡或茶,其实因人而异,喝完后早搏明显增加者,当然就不能喝了,而无明显影响者可以适当喝,只要把握好适合自己的“量”即可。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